一、研究目的
包装系统是指容纳和保护药品的所有组件,包括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组件和起额外保护作用的次级包装组件。作为药品包装组件,一方面应满足系统对密封性的要求,为药品提供保护并符合包装预期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还应与药品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即不可引入存在安全风险的浸出物,或浸出物水平符合安全性要求,且不会因为吸附药品中的有效成分或功能行性辅料,影响药品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
本项目根据相关指导原则及法规要求,对XXXX制药有限公司委托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系统进行相容性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可提取物研究、分析方法开发与验证、浸出物研究、安全性评估。
可提取物研究即通过选择合理的模拟提取条件对包材接触组件进行提取研究,预测可能迁移到药品的目标浸出物;方法学验证是对目标浸出物的检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验证;浸出物研究是确定目标浸出物及相关方法学验证基础上,检测迁移样品中浸出物的含量,与相关阈值进行比较,初步评估药品中浸出物的安全性;对于超出阈值的物质需进行毒理学评估,以进一步评估药品与包装材料之间的相容性。并根据以上研究内容为该包材接触组件是否适用于药品包装提供依据。
二、样品信息及需求量
客户通过(快递、冷链、物流)邮寄样品,请随样品附上样品交接单,并在样品交接单上标记订单号、样品迁移时间点、保存条件等,以确保样品一直保存在符合要求的储条件下。
2.1 药品信息
表1:药品信息
基本信息 | 厂家名称 | XXXX制药有限公司 | ||
制剂名称 | XXXX安瓿瓶注射液 | |||
制剂规格 | 5ml:0.3g | 药品pH范围 | 5.0-6.5 | |
每日最大用药量(瓶/ml/g) | 2瓶/10ml/0.6g | 影响制剂稳定性的金属离子 | 无 | |
溶解方式 | 搅拌溶解 | 药品储存(运输)条件 | 避光、密闭保存 | |
给药方式 | 静脉注射或滴注 | |||
灭菌等剧烈的条件 | 121℃,15min | 药品有效期 | 24个月 | |
制剂状态 | ☐口服液 ☒注射液 ☐冻干粉 ☐其他 |
2.2 可提取物研究用样品
表2:包装材料及药品需求量
项目 | 包装材料信息及需求量 | ||||||
模拟提取研究 | 安瓿瓶 | 规格 | 5ml | 生产商 | XXXX药用包装有限公司 | ||
批号 | 20210531 | 数量 | 1批次,200支 | ||||
材质成分 | 二氧化硅、三氧化二硼、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钡、三氧化二铝、氧化钙 | ||||||
药品需求量 | |||||||
配制药液用原辅料 | 种类 | 批次 | 数量 | ||||
乙酰谷酰胺 | 原料 | 1 | 相当于1000ml制剂 | ||||
氢氧化钠 | 辅料 | 1 | 相当于1000ml制剂 |
注:以上包材在接触制剂之前如需清洗、干燥、灭菌等处理的,请客户按照处理工艺处理完毕后提供给化学分析云用于后续研究;若不能提供处理之后的包材,由此产生的实验结果偏差,化学分析云不承担责任。
上表统计的需求数量可能在正式试验中调整,如有调整,将与客户及时沟通。
2.3 浸出物研究用样品
表3:迁移试验条件及样品需求量
稳定性考察条件 | 迁移试验时间点 | 样品需求量 | 用途 | |
/ | 零点 | 0月 | 1批,50瓶 | 方法学验证 |
/ | 零点 | 0月 | 3批,每批15瓶 | 迁移试验浸出物研究 |
40°C±2°C,75%±5% | 加速 | 3月 | 3批,每批15瓶 | |
6月 | 3批,每批15瓶 | |||
30°C±2°C,65%±5% | 长期 | 6月 | 3批,每批15瓶 | |
12月 | 3批,每批15瓶 | |||
24月 | 3批,每批15瓶 |
三、元素限度值和化合物的分析评价阈值
3.1 元素限度值
根据 ICHQ3D元素杂质指导原则,将PDE转换为浓度作评估药品或者其他组分中元素杂质含量的工具,即为元素限度值(concentration limit)。
由于AET不适用于元素分析,元素限度值将参考 ICHQ3D、USP232、
3.2 化合物的分析评价阈值(AET)
阈值又叫临界值,相容性研究用化合物分析评价阈值,化合物的分析评价阈值(AET)有2种转化方法,即SCT法和PDE法,转化成AET时需结合产品的给药方式、给药方案、治疗周期等参数。
3.2.1 SCT转化为AET
SCT为安全性评估阈值(Safety Concern Threshold,SCT),当化合物低于SCT时,可认为化合物的含量非常小,其致癌性和基因毒作用可以被忽略,不会对患者产生安全性隐患,并不需要被报告,SCT与AET之间的转化计算公式为:
AET=SCT/日最大用药量×(1−50%),其中:50%为不确定度。
不同给药途径的SCT不同。目前欧洲药品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推荐的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安全性阈值(SCT)注射剂SCT为1.5μg/天,国际药用气雾剂联盟(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Aerosol Consortium,IPAC)推荐的吸入制剂SCT为0.15μg/天,注射制剂为1.5μg/天。
3.2.2 PDE转化为AET
PDE为人每日允许暴露量,主要针对由文献、毒性数据库能获得PDE的化合物,根据制剂的临床使用情况,如:每日最大使用剂量、给药方式等,计算得到分析评价阈值(AET),与分析测得的化合物浓度进行比较,得出该浸物水平是否符合安全性要求。PDE与AET之间的转化计算公式为:
AET=PDE/日最大用药量×(1−50%),其中:50%为不确定度。
四、可提取物研究
模拟试验研究是采用合适的模拟溶剂(如缓冲液、有机相)和提取条件对包装容器及组件进行试验,对玻璃容器内表面进行检查,预测玻璃内表面腐蚀以及玻璃脱片的倾向,并对侵蚀后的模拟溶液进行可提取物研究。
本项目将参考CFDA发布的指导原则如《化学药品注射剂与药用玻璃包装容器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对低硼硅玻璃安瓿瓶(无色)进行模拟提取。
4.1 模拟试验
4.1.1模拟提取条件的选择
参考CFDA发布的指导原则,根据制剂的离子强度、pH值、极性等进行选择。
1.模拟溶剂:《化学药品注射剂与药用玻璃包装容器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指出,“模拟溶剂:首选含目标药物的注射剂,如果药物对分析方法产生干扰,可选择与制剂具有相同或相似理化性质的模拟溶剂,重点考虑溶液的pH、极性及离子强度、离子种类等,如不含药物的空白制剂。除了选择以上模拟溶剂和模拟条件以外,也可参考美国药典<1660>玻璃内表面耐受性评估指南中加速脱片试验方法,并结合药品的pH值、离子强度等因素,选择模拟溶剂和模拟条件。”
基于上述指导原则,本项目将选择1)制剂、2)酸性缓冲溶液(pH=3,pH值应不高于药品的实际处方)、3)碱性缓冲溶液(pH=10,pH值应不低于药品实际处方)、4)15%乙醇溶液4个模拟溶剂,进行提取试验研究。
2.提取条件:模拟试验需在较剧烈的条件下进行。应结合药品在生产、贮存、运输及使用过程中的最极端条件,并选择更强烈的试验条件,如加热、回流或超声、振荡等。如果制剂在灌装后进行湿热灭菌,还应考虑到灭菌条件。根据本品的灭菌工艺(121℃,15分钟),选择比生产工艺更剧烈的条件,121℃,加热60分钟,进行提取试验研究。
表4:模拟提取示例及检测项目
序号 | 模拟溶剂 | 提取条件 | 检测项目 | ||
ICP-MS | 玻璃内表面染色 | 玻璃内表面SEM | |||
1 | 制剂 | 121℃,60min | √ | √ | √ |
2 | pH3缓冲液 | √ | √ | √ | |
3 | pH10缓冲液 | √ | √ | √ | |
4 | 15%乙醇 | N.A | √ | √ |
注:“√”为检测项目,“N.A”为此项目检测不涉及。若实验过程中发现,制剂经提取条件处理后得到的内容物对后期试验存在严重干扰,将舍弃制剂。
4.1.2模拟提取溶液的制备
取包材5组,每组20个,第一组每瓶加入制剂模拟溶液5.3ml,第二组每瓶加入pH3缓冲液5.3ml,第三组每瓶加入pH10缓冲液5.3ml,第四组每瓶加入15%乙醇溶液5.3ml,每组熔封,121℃灭菌60min后取出,每组20瓶中的内容物倒入聚四氟乙烯瓶中合并,即得提取样品1、2、3、4,提取样品用于元素杂质测定,安瓿瓶则用于玻璃内表面染色和玻璃内表面电镜扫描(SEM)。未灌装的提取溶液作为提取溶液空白对照。
4.2 模拟样品的检测
4.2.1元素检测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按表4拟定的项目,对3种提取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元素进行定性全扫描(共73种)。
4.2.2所用仪器参数
表5:仪器及参数信息
仪器 | ICPMS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 ||
射频功率 | 1200W | 采样深度 | 5.0mm |
等离子体气流量 | 9.0L/min | 辅助气流量 | 0.9L/min |
载气流量 | 0.70L/min | 池气体 | 6.0L/min |
根据元素全扫描结果,综合相关指导原则,及考虑各元素在自然界的丰度、包材中存在的可能性,采用标准工作曲线法,对提取溶液中超出仪器检出限的元素进行半定量检测。
4.2.3元素半定量检测
根据乙酰谷酰胺注射液每日最大用药量,将各元素的PDE换算成对应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值,设计相应的线性曲线,对提取溶液中超出仪器检测限的元素进行半定量检测。扫描供试品溶液配制、元素限度浓度换算公式设计如下:
稀释剂(0.5%硝酸溶液):量取硝酸15ml,用去离子水定量稀释至2000ml,混匀,即得。
扫描供试品溶液配制:分别量取提取溶液1(制剂提取)、提取溶液2(pH3提取)、提取溶液3(pH10提取)各2.5ml,置25ml量瓶,用稀释剂定量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将元素PDE换算为供试品溶液中元素限度浓度的公式如下:
式中:
PDE:元素杂质的每日允许暴露量,μg/天;
V1:配制供试品溶液时量取提取溶液的体积,ml;
C:乙酰谷酰胺注射液中乙酰谷酰胺的浓度,g/ml;
V2:供试品溶液体积,L。
4.3 玻璃内表面脱片趋势研究
4.3.1阳性对照样品制备
参考美国药典<1660>玻璃内表面耐受性评估指南中加速脱片试验方法及《国家药包材标准》2015年版中低硼硅玻璃安瓿(YBB00332002-2015)附件三安瓿耐碱性试验方法,拟采用0.9%KCl溶液(pH8.0)和0.1M氢氧化钠溶液,121℃灭菌2小时,制备玻璃内表面脱片阳性对照样品。(若条件不够剧烈未得到阳性对照样品,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制备条件)
4.3.2亚甲蓝染色
取上述四组模拟后的安瓿瓶各2个,取上述阳性样品各1个,取未经任何处理的空安瓿瓶1个(用作阴性对照样品),用清水洗净,灌装0.5%亚甲蓝溶液,静置10min后倒出,用低流速水灌入瓶内再倒出,反复5~10次,至样品内表面的蓝色不变为止。在白色背景下,观察亚甲蓝在样品瓶内的挂壁情况。
4.3.3扫描电镜(SEM)
取上述四组模拟后的安瓿瓶各2个,取上述阳性样品各1个,取未经任何处理的空安瓿瓶1个(用作阴性对照样品),用清水洗净后晾干,将样品击碎,分别取安瓿瓶瓶颈、瓶身靠近瓶底部及瓶身靠近缩肩部三个应力环部位的碎片进行观测。
4.4 可提取物研究结果评估
4.4.1元素杂质
将分析测试得到的各元素的浓度值,与计算的元素限度值比较,低于30%元素限度值的,则无需关注;高于30%元素限度值的元素,则需要在浸出物研究中进行检测。此规则不适用于注射途径需评估的元素及制剂中本身含有的元素。
4.4.2脱片风险评估
根据模拟试验结果对玻璃容器在盛装实际药液时发生脱片的可能性进行初步预测;如果试验过程中,玻璃内表面出现侵蚀痕迹,则预示玻璃容器有发生脱片的可能性。需注意的是,模拟试验仅是预测玻璃容器发生脱片的可能性,在盛装实际药物时并不一定会发生脱片,因此,可综合元素杂质的检测结果对模拟试验结果进行评估。
4.5 目标浸出物的确定
根据提取溶液中元素评估结果,结合包装材料配方,确定目标元素。
表6:目标元素确认依据
序号 | 来源 | 判断依据 |
1 | 提取溶液中浓度高于30%元素限度值的元素 | 将根据提取溶液的检测结果确定 |
2 | ICH Q3D指导原则中注射剂需要风险评估的元素,共10种 | Cd、Pb、As、Hg、Co、Ni、V、Li、Sb、Cu |
3 | 注射剂与药用玻璃指导原则中关注的元素 | Si、Na、K、Li、Al、Ba、Ca、Mg、B、Fe、Zn、Mn、Cd、Ti、Co、Cr、Pb、As、Sb |
4 | 包材中特意添加的元素 | Si、B、K、Na、Ba、Al、Ca |
注:对于Na、K、Ca、Mg元素,不在ICH Q3D指导原则中根据元素毒性大小划分的1类、2A类、2B类、3类元素范围之类,也不在注射途径风险评估中需要考虑的元素之列,且这些元素的毒性较低,尚未建立PDE值,本方案将不对其进行评估。
五、方法学验证
参考《中国药典》四部通则9101、ICH Q2、USP<232>、USP<233>对目标元素进行方法学验证,验证参数主要包括:专属性、线性、范围、定量限、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等。具体操作与可接受标准如下表所示。
表7:验证方法及可接受标准
项目 | 验证方法 | 可接受标准 | |
系统适用性 | 同一份的对照品溶液(100%限度水平)连续进样6次,用6次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 各元素杂质测得浓度的RSD值应不得过20%。 | |
专属性 | 对照品溶液、样品空白溶液、供试品溶液、供试品加标溶液各进样分析1次。 | 空白溶液和样品空白溶液对各元素杂质测定无干扰;各元素杂质供试品加标溶液测得浓度减去供试品溶液测得浓度的值在对照品溶液测得浓度的70%~150%范围内。 | |
线性和范围 | 在元素限度浓度的上下取6个比较均匀的浓度点(包含一个空白溶液作为0%对应浓度点)进样分析,以元素的浓度为横坐标,对应的响应强度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 | 在限度浓度的0%~200%范围内,各元素杂质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应大于0.990。 | |
检测限 | 检测限是通过连续测定7份样品空白溶液,计算7份样品空白溶液各元素响应值的SD,用3倍SD作为理论检测限。 | 理论检测限≤实际检测限(10%限度水平)。 | |
定量限是通过连续测定7份样品空白溶液,计算7份样品空白溶液各元素响应值的SD,用10倍SD作为理论定量限。 | 理论定量限<<>实际定量限(30%限度水平)。 | ||
6份供试品加标溶液(30%限度水平)。 | 6份供试品加标溶液(30%限度水平)所测元素浓度值的RSD值应不得过20%。 | ||
准确度 | 1.配制3份相当于30%限度水平的加标供试品溶液; 2.配制3份相当于100%限度水平的加标供试品溶液; 3.配制3份相当于150%限度水平的加标供试品溶液。 | 回收率70%~150%,回收率RSD≤25%。 | |
精密度 | 重复性 | 配制6份供试品加标溶液(100%限度水平) | 回收率70%~150%,回收率RSD≤20%(n=6)。 |
中间精密度 | 由另一名试验人员独立同法配制6份供试品加标溶液(100%限度水平)。 | 回收率70%~150%,回收率RSD≤20%(n=6);回收率RSD≤25%(n=12)。 | |
溶液稳定性 | 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和供试品加标溶液室温放置2小时后,进行检测。 | 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供试品加标溶液各时间点检测结果与0小时比较,各元素杂质的浓度变化值在20%范围内。 |
六、浸出物研究
6.1 玻璃内表面检测
对客户提供每个迁移时间点的样品进行玻璃内表面染色及扫描电镜检测,确认安瓿瓶内表面脱片情况。
6.2 浸出物检测
采用本方案验证的分析方法,对客户提供每个迁移时间点的样品进行元素杂质的定量检测,分析在不同时间点的研究数据,总结其变化趋势;目的是监测药品在实际情况下真实的元素杂质浸出情况,并据此进行安全性评估。
6.3 浸出物研究阶段安全性评估
根据浸出物研究的测试结果和药品日最大用药量,计算该元素的日最大摄入量,与其对应的该给药途径PDE值比较,如日最大摄入量低于相对应的PDE,可认为该元素的释放量不会对药品本身及人身安全产生影响。
计算公式:
元素日最大摄入量(μg/天)= 药液中元素含量(μg/g)×日最大用药量(g/天)
七、相容性研究结论
结合上述结果、评价,确认本品是否与包装系统相容。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的一切文章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3-11-25 13:52:29,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们一起讨论。